|
|
|
科研工作一直是學校發展的先行力量。學校不僅以國內第一艘實驗潛艇、第一艘水翼艇、第一臺艦載計算機、第一套條帶測深儀等數十項填補國內空白的重大科研成果著稱,而且還以雙工型潛器、氣墊船、梯度聲速儀等成果摘取過世界第一的桂冠。學校在船海核領域保持著很強的技術儲備,水下機器人、減振降噪、船舶減搖、船舶動力、組合導航、水聲定位、水下探測、核動力仿真、大型船舶仿真驗證、高性能艦船設計等技術居國內領先或國際先進地位,現已成為我國艦船科學技術基礎和應用研究的主力軍之一、海軍先進技術裝備研制的重點單位、我國發展海洋高技術的重要依托力量。
十三五以來,學校堅持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,依托“三海一核”領域傳統優勢,以“10+X”重大科研發展方向為引領,以三大研究院,若干研究中心為抓手,在船舶與海洋、艦船動力、海洋信息、核科學與技術四大學科群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。
體系建設:學校是國內首家通過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和軍方質量體系認定的“雙認證”高校。取得生產許可證,并通過質量管理體系和裝備承制單位資格“兩證合一”審查,截止到目前,是國內發布專業最多的高校。
科研項目:承擔了各類項目3300余項,包括數值水池、船用低速發動機、兩機專項、無人集群、跨介質、故障診斷、非線性、聲學等國家級科研項目500余項,人均科研經費連續四年進入全國高校前十。
條件建設:承擔了中型減壓水池、艦船柴油機自主化能力等10余項高水平科研能力建設項目。
科研平臺:現有其中國家級重點實驗室2個,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,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1個,中俄“一帶一路”聯合實驗室1個,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個,國際聯合研究中心2個,國家級學科創新引智基地4個,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10個,重點學科實驗室2個,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及工程研究中心6個,國家級電工電子教學基地1個,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7個,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3個,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1個。
科研成果:學校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獎勵80余項(其中國家級獎勵3項,省部級一等獎20項)。有效發明專利已達3400余項,2018年位居全國高校第16位。發表SCI論文3048篇,EI論文4851篇,進入ESI熱點論文和高被引論文330篇。 |
注:信息來源單位:科學技術研究院
主要數據截止日期:2019年9月 |
|
|
|
|